首席气候官·湖北双碳局丨专访湖北经济学院院长(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于武汉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策、产品、市场、区位等优势,开展碳金融政策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在全国率先蹚出一条碳金融对于武汉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策、产品、市场、区位等优势,开展碳金融政策创新、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在全国率先蹚出一条碳金融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可行路径,为国家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要将发展的优势切实变成发展的实效,通过碳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碳金融产业,以碳金融产业带动转型经济、新经济发展,推动武汉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是规范碳金融业态。今年4月,证监会出台了《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对主流碳金融产品的定义、流程等进行了规范,但目前碳金融行业整体上还处在初级阶段,不管是准入门槛、业务范围、服务方式、企业资质、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均需要统一规范,应借鉴传统金融行业的做法加强碳金融领域的制度约束和行业规范。
二是提高全国碳市场流动性。要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下一步全国碳市场要切实提高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尽快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将CCER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允许机构及个人投资者进入全国碳市场,探索配额有偿分配,研究碳期货开展的可行性和可能路径等。
《21世纪》:武汉(武昌区)已率先取得气候投融资试点资格。试点地区在推进气候投融资工作时应采取何种具体措施,既能保证当地经济发展不受影响,又能使得与气候转型相关的投融资业务在当地顺利推进?
方洁所在的湖北经济学院,在2015年获批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权,并设置低碳经济与管理专业方向,成为全国第一所在本科阶段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学学科方向人才培养的高校。201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低碳经济学院,并牵头成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对于试点地区来说,要尽快推动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的政策环境。将气候因素纳入地方金融政策制定、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产品研发、风险防控、信息披露等全过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资金从高碳行业逐步退出,从而更多地流向绿色低碳领域。
还要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工具。各试点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等各有不同,要因地制宜开展可操作、可落地的气候投融资实践,在政策、投融资模式、工具、管理制度等方面探索差异化、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二是注重碳市场的价格稳定。碳价格的异常波动可能会带来碳金融系统性风险,要建立健全碳市场价格稳定和调节机制,如配额投放和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价格涨跌幅调整、最低限价或最高限价等。
方洁:在碳交易试点时期,碳金融的发展总体上处于探索阶段,产品种类较少、成熟度不高、可持续性较差,主要原因在于政策不清晰、市场不活跃、参与主体数量有限等。从试点实践来看,碳金融发展的好不好主要依赖于碳市场流动性大不大。因此,下一步碳金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拓展。
《首席气候官·湖北双碳局》系列第二期
从区位发展来看,在“双碳”目标下,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承担着中部绿色崛起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两大国家级战略的重要使命;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依托中碳登为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交易、CCER交易及未来的碳金融产品交易等提供注册登记结算等服务,武汉也正在成为全国碳市场的核心枢纽。
此外,还要注意与其他碳减排政策工具协同。当前行政型、财税型、市场型碳减排工具并行,各种工具的主管部门、适用边界等既有重合也有交叉。地方要具备系统思维和大局观,梳理各类碳减排工具的侧重点,发挥政策工具间的协同增效功能。
方洁:国家推动气候投融资试点的目的是想通过地方因地制宜的实践,有效利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不断完善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让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变得更加绿色低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气候投融资本身与地方经济发展是不冲突的,我们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气候投融资只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手段,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经济。
?《21世纪》:过去一年,武汉借助中碳登吸引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快速聚集,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武汉在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方面有哪些优势?
文章来源:《武汉金融》 网址: http://www.whjrqk.cn/zonghexinwen/2022/1026/961.html
上一篇:武汉这家科技金融企业招两名高管
下一篇:推荐几种适合初学者看的经济金融类的杂志